工人日报社评:旅游大巴开进工厂,工业旅游成“香饽饽”

工人日报社评:旅游大巴开进工厂,工业旅游成“香饽饽”

思念他 2025-02-25 行业报 20 次浏览 0个评论

人们在沉浸式工业旅游中能够感受到的,除了好玩、新奇,还有工人的付出、劳动的价值、工匠的技艺,等等。“工业旅游+”何尝不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展现和弘扬?

“生产工厂竟然也能成为景区”——据2月23日《工人日报》报道,前不久,来自辽宁沈阳的游客陈先生跟团走进重庆一家火锅食品工厂。在“DIY火锅底料工坊”内,他亲手制作了火锅底料,体验了将食材变为食品的奇妙过程。在国内不少地方,旅游大巴车正在成为工厂门口的一道风景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将工厂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

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深度体验生产场景,这是近年来工业旅游日渐火爆的一个缩影。简单说,工业旅游就是将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工业元素及相关资源优化组合、重新包装,并对外开放,更侧重沉浸式、探索性体验。比如,游客游览酱油酿造车间的同时,可以了解瓦缸酱、醋、豆瓣等非遗酿造工艺,品尝有关产品或动手体验某个酿造环节等。这种依托工业基础设施、把旅游和科普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追捧。

过去,工业旅游更为典型的形式是工业遗存焕发新生和工业基建变身文化创意产业园,比如,北京首钢园,集文体活动、艺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于一身,华丽蜕变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不少地方将废弃矿山变身为城市生态公园;北京798艺术区、成都“东郊记忆”等,实现了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带”。

现在,到生产车间参观、体验的旅游模式日渐成为新风尚——对生产一线进行全景展示,以此增强工业元素的吸引力,将游客的好奇点转化为增收点,实现工厂、游客、地方文旅产业的多赢。比如,有的钢铁厂设立了体验区,游客参观时可以动手制作钥匙扣等小物件;有的陶瓷车间专门为游客开放实践区,游客“没有金刚钻也能揽瓷器活”……当然,这些活动要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

工业旅游成为“香饽饽”,跨界和融合不可或缺。不少工厂在创新发展中秉持跨界融合思维,努力挖掘自身IP,探索“工业旅游+”的多种实现方式,与观光、商务、研学、会展、亲子等多元化市场合作,开设工业研学课程、在工业园区内举办商务会议等;有的产业园区引进国际设计师工作室、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剧场演艺、设计展示、文化沙龙等活动,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成为工业旅游典型案例。在这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国外工业旅游先行者的成功经验,比如有的工业老镇居民为游客扮演古代裁缝师、面包师傅和铁匠等职业角色,以代入式场景示范传统手艺等。

事实上,在跨界融合思维的引导下,工业旅游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带来更多可能。日前,北京发布《北京市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聚力打造老工业焕新复兴游、工业潮流创意游等5条精品线路,同时提出打造高品质旅游观光工厂、挖掘活化工业遗产价值、发展工业博物馆研学、发展“工业旅游+”等。

从“工业+旅游”到“工业旅游+”,不难看出,我国工业旅游逐渐走出一条富有特色之路,诸多方面因此受益——游客实现了观光、采购、求知等多元需求,企业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知名度,文旅市场的产品结构得到丰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了新抓手。当然,随着工业旅游形式的不断丰富,有关方面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持工业旅游产品的新鲜感、如何避免同质竞争、如何与时俱进优化与游客的交流互动、如何平衡好工业生产和旅游参观,等等。

进而言之,人们在沉浸式工业旅游中能够感受到的,除了好玩、新奇,还有工人的付出、劳动的价值、工匠的技艺,等等。“工业旅游+”何尝不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展现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旅游+”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前景光明,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释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工人日报社评:旅游大巴开进工厂,工业旅游成“香饽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