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生命里的六次“过年”

鲁迅先生生命里的六次“过年”

巴拉拉 2025-02-02 实时报 4 次浏览 0个评论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天南海北风俗各不相同,但总是热闹的。然而鲁迅却曾说:“舍间是向不过年的,不问新旧。”读鲁迅的日记、书信,我们能看到鲁迅如何度过他生命中的许多个春节,他的确少有过节的记录,但“过年”作为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却又留下了许多可堪玩味的瞬间,点缀了他曲折而少欢愉的生命。

鲁迅先生生命里的六次“过年”

鲁迅日记手稿

1929:《草花模样》一部赠广平

1927年,鲁迅同许广平定居上海,自此在上海度过了余生。这几年的年关,鲁迅虽仍保持着“向不过年”的习惯,但也已不像前几年那样动辄彻夜写作翻译。上海时期鲁迅保持了和青年的广泛交往,如柔石、姚雪峰、胡风、萧红等,都常常前来做客。过年期间,他常同许广平、周建人等一起逛书店、访友与看电影,平淡中透着少许温馨。1929年2月8日的日记记载:

八日晴。午后往内山书店,得《草花模样》一部,赠广平。

内山书店是鲁迅在上海期间最常去的书店,鲁迅一家也同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内山书店今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2050号,毗邻鲁迅公园,游人仍可前往观览、阅读。

1933:为了忘却的纪念

1929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海婴出生,从此鲁迅的日记与书信中便多了许多关于儿“孺子”的记录。但时局动荡,这几年年关前后往往多事。1931年1月17、18日,柔石、殷夫、胡也频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被捕,并于次月遇害。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鲁迅不得不离家避难,在外颠沛四十余天方得返家。或许也因此,1933年除夕夜,鲁迅罕见地买来花爆庆祝起了新年,他在日记中记道:

二十五日 晴。……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

早年鲁迅最厌烦春节期间的花爆,常因此而不能入眠,“我因为听北京过年的鞭爆听厌了,对鞭爆有了恶感”,但在历尽劫波之后,燃放花爆而安慰“悲愤、劳作的英雄”,却也是难得的体验。这一年的年关将尽时,正是柔石等人的忌日,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过去两年的“悲愤”,却也为了“忘却”这些悲愤而继续向前: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936:迟来的“年禧”

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年,多少有些改变了对“过年”的态度,他在1934年的文章里写道:“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在家人和青年朋友们的陪伴下,鲁迅最后几个春节过得相对平静,尤其是小儿子海婴,带给家人许多欢乐,海婴在幼儿园获得第一名,鲁迅在日记和书信中多次提及,也曾说起海婴因认识了二百字,曾对鲁迅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问我便是”,流露出许多温馨。

1935年春节前后,鲁迅第一次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出现了“并颂年禧”的字样,1936年甚至张罗着请一些朋友在旧历年到家中做客,1936年年关前后的书信中,都附有“颂年禧”的字样,可见鲁迅对于过年态度的变化。或许在人生的晚年,鲁迅终于可以稍放下紧绷而沉重的神经,体会较单纯的“休息和高兴”了。可惜这便是他迟来的和最后的“年禧”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鲁迅先生生命里的六次“过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